雨傘節、白節蛇(閩南語)、紮Y節(客家語)
學名: Bungarus multicinctus
英 名:Taiwan banded krait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Elapidae(蝙 蝠 蛇 科)
特徵:為陸地毒蛇中毒性最強之神經毒bungarotoxin及心臟毒,其性情溫和,除受傷或受威脅外很少主動攻擊人類,頭部為橢圓形,背鱗為15縱列,體背有明顯黑白相間之環節斑紋,是臺灣所產陸生毒蛇中毒性最強者。
生態習性:卵生,常棲息於水邊,出沒於黃昏、喜歡夜間活動;以其他種蛇類、蜥蜴、鱔魚、泥鰍為食。
棲息地分布:台灣、金門、馬祖低海拔地區之水域、溪流、水塘之岸邊。
咬傷局部症狀:針樣牙痕不易看清楚,被咬後傷口有搔癢如螞蟻在皮膚爬動感覺、有怕風症狀,視覺模糊,舌根麻木,流涎呼吸困難等症狀
性情溫和,很少主動攻擊人,但由於人們被咬後不會感覺疼痛,等到呼吸困難、全身痲痹,再送醫時,往往已經回天乏術。
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
青竹絲
赤尾青竹絲、赤尾鮐、青竹絲、青竹鏢、竹葉青
學名: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(schnidt)
英 名:Taiwan bamboo viper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小型出血性毒蛇,頸細頭大呈三角形且體色翠綠,紅眼睛,體軀兩側有各有一條白色或紅白雙色縱線,尾巴為紅磚色故稱赤尾,常有人將其與無毒的青蛇相混淆,背鱗列數為21列。
其與無毒的青蛇在外形上可明顯區分的特徵是:
赤尾青竹絲的頸部細長,頭呈明顯的三角形;青蛇頭部則為橢圓形。
赤尾青竹絲的身體兩側有一條自頸部延伸至尾的白色縱線;青蛇則無。
赤尾青竹絲之尾部為磚紅色;青蛇則為通體綠色。
大部分雄性赤尾青竹絲體側的白色縱線下,尚有一條紅色縱線。
生態習性:卵胎生,大部分夜間活動,纏繞灌叢林樹枝上,以鳥類、鼠、蛙類為主食,受干擾時頭部會抬起、身體捲縮,尾巴搖擺不停,為攻擊前兆,由平地到兩千多公尺山區的各類型環境多能發現到牠的蹤跡。
棲息地分布:全省中低海拔灌木林、竹林、山溝、溪谷、農墾旱地。
咬傷症狀:咬傷時見點狀黑色牙痕,四周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壞死變黑,周邊長水泡,傷口流出血水,傷口感覺灼痛。
學名: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(schnidt)
英 名:Taiwan bamboo viper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小型出血性毒蛇,頸細頭大呈三角形且體色翠綠,紅眼睛,體軀兩側有各有一條白色或紅白雙色縱線,尾巴為紅磚色故稱赤尾,常有人將其與無毒的青蛇相混淆,背鱗列數為21列。
其與無毒的青蛇在外形上可明顯區分的特徵是:
赤尾青竹絲的頸部細長,頭呈明顯的三角形;青蛇頭部則為橢圓形。
赤尾青竹絲的身體兩側有一條自頸部延伸至尾的白色縱線;青蛇則無。
赤尾青竹絲之尾部為磚紅色;青蛇則為通體綠色。
大部分雄性赤尾青竹絲體側的白色縱線下,尚有一條紅色縱線。
生態習性:卵胎生,大部分夜間活動,纏繞灌叢林樹枝上,以鳥類、鼠、蛙類為主食,受干擾時頭部會抬起、身體捲縮,尾巴搖擺不停,為攻擊前兆,由平地到兩千多公尺山區的各類型環境多能發現到牠的蹤跡。
棲息地分布:全省中低海拔灌木林、竹林、山溝、溪谷、農墾旱地。
咬傷症狀:咬傷時見點狀黑色牙痕,四周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壞死變黑,周邊長水泡,傷口流出血水,傷口感覺灼痛。
龜殼花
龜殼花、烙鐵頭
學名: Trimersurus mucrosquamatus(Cantor)
英 名:Turtle-designed snake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為出血性中型毒蛇,頸細頭大呈三角形,體背為褐色或棕褐色,並有一系列不規則形的黑色斑塊,背鱗為26-27縱列,並具有不規則深茶色圓形斑塊之三條龜殼樣花紋。
生態習性:夜間活動,棲息廢棄房屋、木材堆,以鳥類、野鼠、蛙蜥蜴、為主食,受干擾頭部會抬起、身體捲縮,尾巴搖擺不停,為攻擊之前兆,部分個體具較強的攻擊性,遇晃動之光影便立刻攻擊。
棲息地分布:全省中低海拔灌木林、竹林、山溝溪谷、農舍旱地。
咬傷症狀:咬傷數分鐘可清楚看見點狀黑色牙痕,傷口四周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壞死變黑,長水泡,傷口不停流出血水,感覺如烙鐵灼傷之刺痛,壞死區因蛇毒注入深淺多寡而異。
學名: Trimersurus mucrosquamatus(Cantor)
英 名:Turtle-designed snake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為出血性中型毒蛇,頸細頭大呈三角形,體背為褐色或棕褐色,並有一系列不規則形的黑色斑塊,背鱗為26-27縱列,並具有不規則深茶色圓形斑塊之三條龜殼樣花紋。
生態習性:夜間活動,棲息廢棄房屋、木材堆,以鳥類、野鼠、蛙蜥蜴、為主食,受干擾頭部會抬起、身體捲縮,尾巴搖擺不停,為攻擊之前兆,部分個體具較強的攻擊性,遇晃動之光影便立刻攻擊。
棲息地分布:全省中低海拔灌木林、竹林、山溝溪谷、農舍旱地。
咬傷症狀:咬傷數分鐘可清楚看見點狀黑色牙痕,傷口四周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壞死變黑,長水泡,傷口不停流出血水,感覺如烙鐵灼傷之刺痛,壞死區因蛇毒注入深淺多寡而異。
百步蛇
百步蛇、尖吻蝮、五步蛇
學名: Deiagkistrodon acutus(Gunther)
英 名:Hundred pacer sharp-nosed viper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為出血性毒蛇,體型粗短之中型卵生毒蛇,頭大頸細,鼻吻向上翹起典型成三角形,頭部頂方為褐色,體側有明顯黑褐色正三角形斑紋,腹部有黑色黑點,尾部黑褐色,是台灣體型最大毒蛇。
生態習性:日夜均會活動,因雨天尤為活躍,平時停棲在落葉林底層,鳥類、野鼠為主食,受干擾時頭部會抬起,亦會發出嘶嘶警戒聲及尾巴搖擺不停。
棲息地分布:分布於海拔1300公尺以下的中、低海拔山區,本省花蓮、台東、屏東、高雄地區,較常發現,棲息於闊葉林、竹林與少干擾的溪谷等環境。
咬傷症狀:咬傷數分鐘內可清楚看見點狀壞死黑色牙痕,傷口深、牙痕間距寬,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變黑壞死,牙痕周邊長水泡,傷口流出血水,感覺燒灼刺痛,壞死區域大小視蛇毒注入深淺多寡而異。
學名: Deiagkistrodon acutus(Gunther)
英 名:Hundred pacer sharp-nosed viper
分 類:Squamata(有 鱗 目)Viperidae(蝮 蛇 科)
特徵:為出血性毒蛇,體型粗短之中型卵生毒蛇,頭大頸細,鼻吻向上翹起典型成三角形,頭部頂方為褐色,體側有明顯黑褐色正三角形斑紋,腹部有黑色黑點,尾部黑褐色,是台灣體型最大毒蛇。
生態習性:日夜均會活動,因雨天尤為活躍,平時停棲在落葉林底層,鳥類、野鼠為主食,受干擾時頭部會抬起,亦會發出嘶嘶警戒聲及尾巴搖擺不停。
棲息地分布:分布於海拔1300公尺以下的中、低海拔山區,本省花蓮、台東、屏東、高雄地區,較常發現,棲息於闊葉林、竹林與少干擾的溪谷等環境。
咬傷症狀:咬傷數分鐘內可清楚看見點狀壞死黑色牙痕,傷口深、牙痕間距寬,快速腫脹,皮膚、肌肉變黑壞死,牙痕周邊長水泡,傷口流出血水,感覺燒灼刺痛,壞死區域大小視蛇毒注入深淺多寡而異。
鎖蛇
鎖蛇、鎖鏈蛇、鏈仔蛇、七步紅
學名:Vipera russellii formosensis
英名:Russell's viper
特徵:為本省第六大毒蛇,屬於神經性、出血性雙重毒性之毒蛇,為中型蛇類,體背有卵圓形外為灰白色,內為褐色或深褐色之三條縱列鐵鏈圖形之斑紋,腹部呈白色並布滿黑色小點。
生態習性:卵胎生,以鼠類為食物,行動緩慢,以側橫爬行,受驚嚇時會捲縮成圓圈狀,會發出刺耳的嘶嘶聲,並有出奇不意攻擊人之動作。
棲息地分布:分布本省花蓮、台東、高雄、屏東、南投等中低海拔地區,棲息於山區或開墾旱地,河床礫灘地及甘蔗田。
咬傷症狀:見點狀黑色牙痕,牙痕四周腫脹,皮膚、肌肉變黑壞死,周邊長水泡,傷口流出血水。
學名:Vipera russellii formosensis
英名:Russell's viper
特徵:為本省第六大毒蛇,屬於神經性、出血性雙重毒性之毒蛇,為中型蛇類,體背有卵圓形外為灰白色,內為褐色或深褐色之三條縱列鐵鏈圖形之斑紋,腹部呈白色並布滿黑色小點。
生態習性:卵胎生,以鼠類為食物,行動緩慢,以側橫爬行,受驚嚇時會捲縮成圓圈狀,會發出刺耳的嘶嘶聲,並有出奇不意攻擊人之動作。
棲息地分布:分布本省花蓮、台東、高雄、屏東、南投等中低海拔地區,棲息於山區或開墾旱地,河床礫灘地及甘蔗田。
咬傷症狀:見點狀黑色牙痕,牙痕四周腫脹,皮膚、肌肉變黑壞死,周邊長水泡,傷口流出血水。
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
被蛇咬傷後的處置
◆出血性毒蛇
→傷口灼痛、局部腫脹並擴散、起水泡、淤斑、紫斑、漿液血由傷口滲出、皮膚或皮下組織壞死 、噁心、發燒、嘔吐、血痰、七孔流血、瞳孔縮小、血尿、低血壓、抽搐、痙攣。 6-48小時之內死亡。
神經性毒蛇
→傷口疼痛、局部腫脹、嗜睡、運動神經失調、眼瞼下垂、瞳孔散大、局部無力、顎咽麻痺、口吃、垂涎、噁心、嘔吐、昏迷、呼吸困難、呼吸衰竭。 8-72小時之內死亡。
◆被蛇咬後的處置分成七要和四不要:
*七要:
1.在無法或尚未鑑定是否有毒的情況之下,一律以毒蛇咬傷之狀況進行急救處理。
2.讓患者保持鎮靜,勿緊急跑動,保持冷靜是活命的唯一法則,因為毒性發作需要一段時間,勿因慌亂延誤就醫時間,目前醫學發達,在台灣因毒蛇咬傷死亡者,已經很少了。
3.認清毒蛇特徵、形狀、顏色及其他可能特徵,若只有自已一人時,則不要去追打毒蛇。記得辨認何种毒蛇,有助於診斷,但並非必要的。即使不知那種毒蛇咬傷,常可治療成功。
4.盡量記住被咬時間和傷口腫脹速度,以作為判斷是否中毒指標。
5.被毒蛇咬傷後,除雨傘節外,其他五種毒蛇咬傷,均會腫脹;因此,被毒蛇咬傷後,應盡速將手上的戒指、手鐲、手錶和首飾等物品取下,以防止肢體的傷害加重。
6.儘速以彈性繃帶、絲襪或褲襪包緊患肢,包紮範圍愈大愈好,患肢保持低於心臟之位置,以夾板或護木固定患肢使其不能亂動,特別是神經毒蛇咬傷,儘快以具彈性的衣料等,在心臟及傷口之間給予壓迫性包紮,不要束太緊,須要容許手指頭伸入的空間且維持血流暢通。
7.儘速就醫是最重要的初步處置步驟,不要有任何延遲。充份利用行動電話或無線電馬上呼叫最近的緊急醫療網及119,可得到立即的救治。
*四不要:
1 .不要割傷口:割傷口只會讓傷口更加惡化,甚至造成死亡,避免以口吸,以免口內有傷口,而造成援救者毒害或病人之傷口感染。
2 .不要拖延就醫時間:有些神經性毒蛇咬傷,幾乎無症狀,誤以為無毒蛇咬傷,以致延誤救治時機。
3 .不要喝酒或咖啡、茶刺激性物質,以免促進血液循環反而使毒液吸收更快,促使毒性更快發作。
4 .不要冰敷:冰敷不當是造成截肢的主因。
→傷口灼痛、局部腫脹並擴散、起水泡、淤斑、紫斑、漿液血由傷口滲出、皮膚或皮下組織壞死 、噁心、發燒、嘔吐、血痰、七孔流血、瞳孔縮小、血尿、低血壓、抽搐、痙攣。 6-48小時之內死亡。
神經性毒蛇
→傷口疼痛、局部腫脹、嗜睡、運動神經失調、眼瞼下垂、瞳孔散大、局部無力、顎咽麻痺、口吃、垂涎、噁心、嘔吐、昏迷、呼吸困難、呼吸衰竭。 8-72小時之內死亡。
◆被蛇咬後的處置分成七要和四不要:
*七要:
1.在無法或尚未鑑定是否有毒的情況之下,一律以毒蛇咬傷之狀況進行急救處理。
2.讓患者保持鎮靜,勿緊急跑動,保持冷靜是活命的唯一法則,因為毒性發作需要一段時間,勿因慌亂延誤就醫時間,目前醫學發達,在台灣因毒蛇咬傷死亡者,已經很少了。
3.認清毒蛇特徵、形狀、顏色及其他可能特徵,若只有自已一人時,則不要去追打毒蛇。記得辨認何种毒蛇,有助於診斷,但並非必要的。即使不知那種毒蛇咬傷,常可治療成功。
4.盡量記住被咬時間和傷口腫脹速度,以作為判斷是否中毒指標。
5.被毒蛇咬傷後,除雨傘節外,其他五種毒蛇咬傷,均會腫脹;因此,被毒蛇咬傷後,應盡速將手上的戒指、手鐲、手錶和首飾等物品取下,以防止肢體的傷害加重。
6.儘速以彈性繃帶、絲襪或褲襪包緊患肢,包紮範圍愈大愈好,患肢保持低於心臟之位置,以夾板或護木固定患肢使其不能亂動,特別是神經毒蛇咬傷,儘快以具彈性的衣料等,在心臟及傷口之間給予壓迫性包紮,不要束太緊,須要容許手指頭伸入的空間且維持血流暢通。
7.儘速就醫是最重要的初步處置步驟,不要有任何延遲。充份利用行動電話或無線電馬上呼叫最近的緊急醫療網及119,可得到立即的救治。
*四不要:
1 .不要割傷口:割傷口只會讓傷口更加惡化,甚至造成死亡,避免以口吸,以免口內有傷口,而造成援救者毒害或病人之傷口感染。
2 .不要拖延就醫時間:有些神經性毒蛇咬傷,幾乎無症狀,誤以為無毒蛇咬傷,以致延誤救治時機。
3 .不要喝酒或咖啡、茶刺激性物質,以免促進血液循環反而使毒液吸收更快,促使毒性更快發作。
4 .不要冰敷:冰敷不當是造成截肢的主因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